599期寶藏巖 活聚落的文史價值文/ 王瑞允 攝影/ 梁忠賢 從公館鬧區循汀州路3段230巷走入,彷彿穿越時空,來到了遺世獨立的 特殊空間,這裡是寶藏巖,也是台北市極具特色的景點之一。
寶藏巖現今泛指寶藏巖寺和附近延伸而出的歷史聚落。從清康熙年間,寶藏巖 寺便是這一帶漳泉移民的信仰中心;1949年後國民政府遷台,外省軍人在此 自立造屋;1960、70年代,隨著都市快速發展,又湧進許多城鄉移民在此落 腳,形成房屋巷弄蜿蜒錯落的景觀。由下方河岸往聚落眺望,便如同一座小山 城,保存了舊時代的生活型態與歷史記憶,形成台北城內一處特殊地景。 寶藏巖聚落依山傍水而建,隨時代推移,被認定為違章建築,本被納入都更 計畫,但其特殊的歷史意義,承載的不只是老建築,更是戰後台灣社會這群 弱勢者努力打拚、相互照應的文化情感累積;於是在當地居民、社運團體和 文化團體的奔走下,於200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,以聚落活化的型態保存下 來。2010年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正式營運,「藝居共生」便成為新的聚落 紋理,為寶藏巖注入新活力。在新與舊、生活與藝術的碰撞下,所迸發的獨特 人文風貌令寶藏巖成為新興景點,吸引遊人到訪。 近年來,當地居民合力打造的「寶村柑仔店」,由在地的阿公、阿嬤們與來 客分享家鄉味,讓民眾感受寶村特色。催生此計畫的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總幹 事詹智雄表示,如何去呈現居民的日常,讓現代人從中感受過往的生活況 味,對於聚落的活化與保存,更具特殊意義。
|